•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星光摄小】小学科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策略研究 ——摄山星城小学朝阳路校区科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浏览数量:20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9-23      来源:本站

月芳菲,教研生辉。91719日摄山星城小学科学教师齐聚朝阳路校区,共同参与小学科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策略研究”专题研讨。全科学教师代表携智慧而来,怀初心共研,通过课例展示、评课研讨等形式,探索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构建素养本位的实践课堂,让科学思维在探究中生长,让育人目标在创新中落地。

活动中肖佳昊老师和吕文欣老师就《鱼类》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

肖老师上课.jpg

第一节课是肖佳昊老师以热带观赏鱼”破题,用观赏鱼的多姿多样来展现鱼类的形态各异,从零散鱼类图片的认知矛盾出发,通过观测小金鱼、总结鱼类特征,逐步构建完整的鱼类特征规律。整节课通过结构化的探究设计,层层搭建思维支架,引领学生一步步构建系统的科学素养体系。

吕老师上课.jpg

第二节课吕文欣老师以“建构鱼类模型”为核心任务,吕老师通过一张张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建立识别某一动物的前提是认识这一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的概念;通过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降低了处理数据的难度。整节课采用微项目的方式从图片识别,再到实物观察。层层递进,鱼类概念的模型也不断迭代完善。

活动尾声,两位上课教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肖老师认为,教学要与生活结合的更紧密,科学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结合鱼类的生态环境,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吕老师认为本课通过搭建鱼类的概念模型,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从学生列举的大量的鱼出发,找鱼类的共同特征,发现“鱼类都有脊椎”,没有脊椎的章鱼不是鱼类,“鱼类都生活在水里”。接着观察属于鱼类的小金鱼,发现鱼类“用鳍运动”和“用腮呼吸”。找到鱼类的共同特征之后,补充海鳗、鳐、河豚等属于鱼类,解释有鱼鳞、流线型不是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学生运用搭建的鱼类概念模型,解释鳄鱼、鲸鱼不是鱼。

张心怡老师评价道,两节课课紧扣课标,生动有趣。教师通过实物观察与视频结合,引导学生探究鱼类的身体结构及运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课堂互动充分,实验设计巧妙,如“鱼鳍的作用”探究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观察能力。建议可适当拓展本地鱼类资源介绍,增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武瑞涵老师总结发言,两节课都以模型建构为核心,成功地将“鱼的特征”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设计、制作、验证模型,主动建构了科学知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模型成为了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载体,有效促进了科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撰稿:肖佳昊

拍照:张心怡

审核:杨清霖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14051848号     ba苏公安网备 32011302320252  用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