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7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朝阳路校区 发布时间: 2025-03-11 来源:本站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强调在单元主题情境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而每个任务的学习活动都是前后互相关联,螺旋上升,实现从生活实践到文本认知,再到生活实践的逻辑递进。围绕主题,六年级老师以两节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了自己对教学理念和文本的理解。
第一次活动的第一场
3月4日上午,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齐聚录播教室,共同观摩了六年级组陶灵洁老师执教的课例——《那个星期天》。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心情变化,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其心情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陶老师还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出现的两幅插图,分别对应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我”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和翻看画报四个情景。同一个人,做四件不同的事,不用四幅画面呈现,而是集中在一幅画面上,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紧凑感和紧张感,展示了“我”在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这段时光不好挨”。学生于观察中感同身受地了解了小男孩内心的焦急。
上午第二节课,万大康老师带来了《任务群教学理念下的习作教学尝试》的讲座,万老师提出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和两条语文要素,一条语文要素指向阅读教学,另一条阅读要素指向写作教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编排模式必然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考,要确立起“要见树木,更见森林”教学思维,让语文教学从“零碎”走向“整体”,让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单元教学把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效果。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本次公开课和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老师们认为本文是“我”回忆自己平生的“第一次盼望”,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我”的心情变化,不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其心情变化的原因,但陶老师带领学生去分析心情变化的原因,更好地理解了“我”心情的变化,但是整节课的容量较大,需要有所取舍,让教学目标更加集中。
第二次活动的第一场
3月5日上午,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再次齐聚录播教室,共同观摩了六年级组桂双双老师执教的课例——《那个星期天》。习作单元课文教学如何紧扣“习作”来展开?自然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只有不断地练笔,写作方法才能真正内化于心。桂老师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运用方法的思路指导学生练笔。带领学生重点学习“融情于事”的方法。第 4 自然段中“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写“不好挨”?桂老师抓住一个“挨”字,引导学生圈画出小男孩在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通过这些事件体会作者是在“挨时光”。然后小结“这段时光不好挨”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的,这就是“融情于事”的表达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实践运用。
紧接着,赵玲玲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的讲座。赵老师认为关注与践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思辨是不迷恋权威,运用“审慎”的态度,对现有的素材、方法等进行客观考察, 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然后围绕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谈了自己的具体实践步骤,讲述了如何带领学生实现了语言表达的“分析、评价、创造”层级提高。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本次公开课和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老师们认为桂老师引导学生从圈画、写批注到总结方法,再到运用方法,这是一个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可以穿插朗读的设计,让课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强调在单元主题情境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而每个任务的学习活动都是前后互相关联,螺旋上升,实现从生活实践到文本认知,再到生活实践的逻辑递进。
追寻着光的方向,我们寻找真理和美好,光是希望,是力量。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将秉持教育初心,以团结协作之力积极探索实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业质量的持续提升而再接再厉!
撰稿人:赵玲玲
拍照人:蔡传骞
一审:齐培培
二审:万大康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14051848号 苏公安网备 32011302320252 用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