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8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朝阳路校区 发布时间: 2025-04-07 来源:本站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将AI深度融入基础教育课堂?3月19日和3月21日上午,我校科学教研组以《太阳》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科学"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两位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助手、虚拟实验室和生成式AI学习系统,为传统科学课堂注入科技活力,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多元可能。
武老师用“后羿射日”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后羿为什么要射日?”聚焦太阳的是一个恒星的特征,即太阳能自身发光发热;将神话故事融入小学科学课堂,能巧妙架起想象力与理性思维的桥梁,深化和科学的碰撞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建构传说的思辨能力;接着,通过直观的图片与数据对比,能帮助小学生建立对太阳的科学认知。展示地球与太阳的等比缩略图(直径相差109倍),学生可直观感受太阳的庞大规模;对比电炉丝(约1200℃)与太阳表面温度(5500℃)的色温光谱图,理解"红热"到"白热"的能量差异;用比例模型演示日地距离(1.5亿公里);了解太阳体积、表面和内部温度、距离地球的距离;最后,通过学生描述一天之中太阳的位置,引导学生用太阳高度角表示太阳的位置变化,用棉线、量角器作简易测角仪:将一个学生背对着阳光站在地面上,用棉线将头顶和影子的顶端连接,用量角器测量棉线与杆影夹角的补角即为太阳高度。武老师还运用AI工具可实时生成太阳轨迹模拟图,直观展示不同季节、不同纬度下的太阳高度角变化,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力的限制。
孙欣老师通过谜语导入结合太阳与地球温度对比建立感性认知,播放欧洲太阳望远镜拍摄的高清影像修正"太阳是静止大火球"的迷思概念。通过"光速计算"活动让学生理解太阳光到达地球需约8分钟,对比飞机/火箭航行时间强化认知。利用木棍影子实验直观解释太阳高度角定义,学生分组协作(模特、拉线员、测量员、记录员)使用量角器、棉线完成户外测量,教师预设常见错误(如量角器未水平、影子端点偏差)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引入AI智能纠错系统实时监测操作规范性,VR技术构建沉浸式太阳系漫游场景深化理解。通过"光年计算"活动(1光年=9.46万亿千米)让学生计算太阳到比邻星的距离(4.24光年),设计"太阳望远镜结构模型"培养工程思维。
两位老师都采用"情境-探究-实践"三阶式教学设计,结合室外实践,将教学设计融合AI数据分析工具和跨学科情境创设,实现知识传授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机衔接。
课后,科学组的老师进行了相关讨论,张心怡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亮点突出:一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用棉线、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二是突破课堂边界,组织户外观测活动,将“东升西落”现象转化为可测量的角度变化,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建议可增加太阳对地球生态影响的拓展讨论,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深化学生对“天体规律与人类生活”关联的理解。
肖佳昊老师认为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的讲解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灵活运用,将太阳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高度角等内容系统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再配合自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阳光与影子的角度关系。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对太阳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AI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实践深度。结合现有教学资源与创新实践,AI驱动的虚拟现实(VR)技术可构建"太阳系漫游"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观察地球自转与太阳视运动的关联。这种多感官刺激的学习方式,较之单纯课本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兴趣。
撰稿人:武瑞涵
拍照:张心怡
一审:武瑞涵
二审:杨清霖
三审:王娟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14051848号 苏公安网备 32011302320252 用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