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9 来源:本站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成为思维训练的舞台,摄山星城小学科学副校长及科学组的老师们近日围绕“基于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研究”开展了第三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课例分析、研讨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提升科学思维,强化逻辑表达,为培养创新型学习者注入新动力。
【第一次上课】
2025年4月18日,吕文欣老师执教了《纸》一课。吕老师以“纸艺博物馆”的紧急求助信创设情境,邀请学生化身小研究员探究“纸杯漏水”和“宣纸晕墨”的现象。通过问题链:“为什么纸杯能盛水而宣纸会晕墨?”“纸杯较厚、宣纸较薄,这可能与纸张的哪些特性相关?”,引导学生聚焦纸张的吸水性及结实程度两大核心特性。随后组织学生开展“吸水性大挑战”和“结实程度测试”两项实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宣纸因吸水性强而导致墨迹晕染的科学结论,解决纸艺博物馆的问题。纸艺博物馆进一步邀请学生参与"纸张特性大挑战"活动,通过探究不同纸张的特性与其用途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实验探究后,博物馆为学生准备了沉浸式的参观体验,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展示纸张从发明到演变的完整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对纸文化的系统认知。
【第二次跟进】
2025年4月24日,许晗老师开展跟进式教学,同样执教《纸》一课。许老师利用抢救湿透的作业本这一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两个特性,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六种纸:卡纸,打印纸,宣纸,厨房用纸,牛皮纸,面巾纸,学生讨论分享实验方法,许老师在评价指导后展示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塑料杯,棉线等自制的教具帮助学生更公平的实验。经过实验学生发现了厨房用纸不仅吸水性好且结实程度也不错,可以用于抢救湿透的作业本。由此许老师追问其他几种纸的特性如何,分别有什么用途,学生基于实验结果论证自己的观点。许老师还列举了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纸,并告知学生它们的特性,让学生推断它们的用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其用途,整节课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交流研讨】
课后研讨环节中,听课教师围绕课堂设计展开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创新实践,同时也针对如何更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优化课堂互动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摄山星城小学科学副校长点评吕老师以“纸艺博物馆的紧急求助信”为情境,巧妙地将学生代入“小研究员”角色,既贴合生活实际,又赋予课堂任务感和使命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吸水性大挑战”和“结实程度解密”两项实验操作简单、对比性强,学生能通过直观现象得出科学结论,吕老师引导学生将现象与纸张特性建立因果关系,体现了“现象—特性—结论”的科学推理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
曹培菊老师给吕文欣老师提出建议:在“吸水性测试”中,明确控制变量:纸张大小要保证一样,滴水量只滴一滴,但是实验过程中,学生具体操作会有误差,导致滴水量不同。可以改进实验操作,避免因操作差异影响实验结果,强化科学实验的规范性。
许晗老师以“抢救作业本”为任务核心,将纸的吸水性与结实程度两大特性融入实际问题中。学生需通过实验选择吸水性强且不易破损的纸张作为“抢救工具”,这一情境符合“科学来自生活”的理念。许晗老师通过提问“哪种纸更适合快速吸水且不易损坏?”引发学生猜想,推动实验设计,体现了任务驱动的学习逻辑。
曹培菊老师点赞许晗老师利用塑料杯、棉线等常见材料自制教具,既体现了资源整合能力,又保证了实验的公平性,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探究工具。
本次教研课有效点燃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既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为教师团队革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生动范例。我们期待以此类课堂为起点,让推理论证能力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钥匙,助力更多兼具实践智慧与创新潜能的明日栋梁茁壮成长。
撰稿:吕文欣
拍照:曹培菊
一审:许晗
二审:朱冬梅
三审:俞红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14051848号 苏公安网备 32011302320252 用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