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2-28 来源:本站
在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创新的当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已然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为了在深度研讨与实践探索中,找寻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在推理论证中锤炼科学思维,摄山星城小学科学副校长带领科学组的老师们围绕“基于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研究”开展了第一次校本研修活动。
【第一次上课】
2025年2月26日,曹培菊老师执教了《发霉与防霉》一课。曹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到霉菌的存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瞬间激起学生对这一现象背后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呈现霉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清晰认识霉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微生物,从微观角度加深理解。通过视频了解霉菌的危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防霉手段,像食品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利用干燥剂等,用PPT展示更多常见且有效的防霉方法,如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针对部分食品)等,并一一对应讲解每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曹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对比实验,比如探究温度、湿度等不同因素对霉菌生长的影响,鼓励他们大胆猜测、踊跃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二次跟进】
2025年2月28日,许晗老师开展跟进式教学,同样执教《发霉与防霉》一课。许老师用一块发霉的馒头聚焦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学生借助显微镜细致的观察了馒头上霉菌的形态,许老师用发霉的橙子和西红柿在显微镜下的视频、图像丰富了学生对于不同种类霉菌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发霉现象推测这些物品是在什么条件下发霉的呢?根据学生推测的温度、湿度两个方面整理出四种组合条件,指导学生实验设计时要控制变量,设计出更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随后许老师出示了一周前做好的实验现象,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出馒头发霉的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论证生活中人们一些常见做法是否可以防霉,学生的推理论证思维在本节课中得以提升。最后许老师提出霉是否只有危害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辩证看待霉,学生明确了霉有功也有过,从多角度看待事物。
【交流研讨】
课后,摄山星城小学科学副校长针对这两节给予相应指导。曹培菊老师的教学反思:从课堂互动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发霉的原因,像湿度、温度等因素掌握得还不错,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面包发霉、衣物发霉的例子,能理解得挺到位,基本达成了让学生了解发霉条件的目标。
许晗老师的教学反思:这堂课用实物展示挺有效的,把发霉的馒头拿到课堂上,学生能直观看到发霉的样子,一下子就提起兴趣了,就是后续可以再多准备些不同发霉程度的实物,对比更强烈些,效果可能更好。
吕文欣老师对两节课的亮点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许晗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发霉的物品,这种直观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注意力,让抽象的“发霉”概念变得特别形象,方便理解。在课程中运用推理论证的教学方法,巧妙引导学生基于观察到的发霉现象,逐步推导发霉的原因及防霉的方法,有效锻炼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要求。曹培菊老师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发霉与防霉真实案例,如食物发霉、衣物发霉等,丰富推理素材,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能为推理提供更多角度和依据。吕老师建议在推理过程中,部分问题的引导可更具启发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探讨发霉原因时,少直接给出提示,多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假设并论证,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能力。
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摄山星城小学科学老师们会将所学所悟充分运用,让科学思维之花在学生们心间绚丽绽放,助力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更好地遨游、成长。
撰稿:曹培菊
拍照:吕文欣
一审:许晗
二审:朱冬梅
三审:俞红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14051848号 苏公安网备 32011302320252 用户管理